9月29日,由球王会(集团)体育科技有限公司官网和《外语与外语教学》编辑部共同主办的“文明互鉴与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崇鋈楼学思堂成功举办。
开幕式
9月29日上午,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杨祖培教授、球王会(集团)体育科技有限公司官网院长刘全国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黄友义教授,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宁琦教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王启龙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二级教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彭青龙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特聘教授郭英剑教授,《中国翻译》杂志主编、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杨平教授,甘肃文化翻译中心主任、兰州城市学院原副校长姜秋霞教授,杭州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外国语学院院长、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周敏教授,中国亚非学会会长、中国非洲研究院首任执行院长李新烽教授,大连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外语与外语教学》主编邓耀臣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译协翻译理论与教学委员会委员吕世生教授,世界百强大学英国利兹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英国“皇家特许语言专家学会”会士王斌华教授,西京学院Robin Gilbank教授,西安翻译学院英文学院院长、陕西省翻译协会副会长袁小陆教授,湖南大学“岳麓学者”、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宋丹教授,球王会(集团)体育科技有限公司官网院长、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刘全国教授出席会议并作主旨报告。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董增云担任主持。
主旨报告回顾
主旨报告(一)
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友义教授分享了题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高质量的翻译》的报告。他结合新时代的新要求,提出了翻译学科的新时代使命。他强调,翻译学科必须勇于担当、与时俱进、主动变革,以更好地服务于“翻译中国”的实践。黄友义教授指出,翻译教学的重心应转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争取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高质量的翻译成果。
主旨报告(二)
北京大学宁琦教授以《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国际传播人才跨文化能力培养》为题,强调了培养国际传播人才的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并指出了人才培养方向。此外,宁琦教授提出了在国际范围内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准则: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较了解世界其他文明,将中国思想置于人类文明的整体格局,努力实现在交流中贯通,在互动中超越。
主旨报告(三)
王启龙教授的分享题目是《区域国别学的基本问题与学科任务》。他从学科时代背景、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等方面出发,强调了区域国别学在全球视域下对国家应对国际事务的重要支撑作用。此外,王启龙教授深入探讨了区域国别学的基本问题与学科任务,并试图厘清学科发展的关键概念和方向。
主旨报告(四)
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教授以《世界眼光与比较视角:文明、文化、文学话语的变迁及权力转换》为题,以远景、中景和近景所对应的文明话语、文化话语和文学话语为视角,论述了世界格局演变中话语变迁与权力转换的关系,探讨了文明、文化和文学话语如何成为价值观之战的重要载体。
主旨报告(五)
《中国翻译》杂志主编杨平教授分享了题为《中国文化外译研究:现状特征分析与进路方法探讨》的报告。她以中国文化外译现状与特征以及外译研究方法为着手点,阐释了中国文化对外翻译研究对于加强中华文化对外翻译与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作用。杨平教授重点分析论述了目前国内中国文化外译研究的现状及其所呈现的特征,思考探讨了推进中国文化对外翻译研究的路径和方法。
主旨报告(六)
甘肃文化翻译中心主任、兰州城市学院原副校长姜秋霞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中西译学思想的互文性建构》。她点明,中西译学思想的互文性建构,即是基于中西文化思想“同”与“异”的互动、互补与协同,探寻融合性译学研究方法。姜教授通过介绍中西文化中翻译研究“虚”与“实”、“感性”与“理性”、“整体”与“结构”三个层面的互文,解释了如何建构融通中西文化思想的互文性译学方法论体系。
主旨报告(七)
中国人民大学郭英剑教授作了题为《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翻译与传播:我的观察与思考》的报告。他指出,译者不仅需要精通语言,更需要对文化间的细微差别、外交礼节和政治敏感性有深刻的理解与阐释。郭英剑教授结合中国外交话语具体的翻译案例,在讨论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未来的传播问题。
主旨报告(八)
杭州师范大学周敏教授以《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个比较文化的视角》为题,追溯和分析了多元文化主义的历史和现状,考察了作为多元文化主义替代方案的间性文化主义实践及其有限性。周敏教授从一种新时代的普遍性视角出发,带领与会者重新思考人类的共同命运,并探讨如何应对当今全球性难题。
主旨报告(九)
中国亚非学会会长李新烽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中华文化的对非传播:思想基础与实践路径》。他以中非文化的相通性为切入点,深入比较了中非的典型文化与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新时代中非携手共同探索现代文明的建设之道。此外,李新烽教授还指出了挖掘中非文明中蕴含的人类文明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和智慧及其对彰显中非文明的国际影响与世界意义的重要性。
主旨报告(十)
大连外国语大学邓耀臣教授以《外语教学研究选题挖掘及前沿探索》为题进行了分享。邓耀臣教授从研究背景、选题分析、创新探索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他通过对比2018年至2022年国内外重要外语教学类期刊刊文,着重分析了当前国内在该研究领域的研究范式、理论视角、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方面的不足。同时,邓耀臣教授尝试对国内外语教学研究未来发展,特别是值得关注的选题,提出了建议。
主旨报告(十一)
北京语言大学吕世生教授作了题为《林语堂跨文化协调者身份解读——林语堂唐宋传奇小说的翻译与重述》的报告。通过分析林语堂跨文化协调行为特征,吕世生教授指出,林语堂的翻译重述行为具有明确的社会文化目标,即重塑中国女性形象,统一于现代西方文化价值观。他点明,林语堂的改写行为是社会文化本质属性的体现,他的改写是文化协调行为,他的行为者身份是文化协调者而非译者。
主旨报告(十二)
利兹大学王斌华教授分享了题为《从老舍文学创作与英国的渊源看其作品幽默语言英译中文明互鉴的妙趣》的报告。他通过梳理老舍的文学创作历史,分析了老舍与英国文化交流的渊源。同时,王斌华教授以其重要作品,如《小说月报》、《赵子曰》等为例,分析了老舍作品中的幽默语言在英译中文明互鉴的过程中所展现的妙趣。
主旨报告(十三)
西京学院Robin Gilbank教授的报告题目为Translating Shaanxi Literture, Introducing China to the World。他分享了自己和胡宗峰教授团队翻译200多万字陕西本土文学作品的心路历程,同时也呈现了前人在翻译此类文学作品时所做的尝试。Robin Gilbank教授以陈彦的长篇小说《装台》为例,展现了译者们用翻译汇聚起来的语言力量,以及为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积极推动陕西故事走向海外所做的努力。
主旨报告(十四)
西安翻译学院袁小陆教授以《中非文明互鉴翻译研究的当代价值》为题,从中非文明互鉴的内涵和意义出发,对中非文明互鉴及其翻译现状进行了总结。袁小陆教授指出,在强化深入中非文明互鉴,构建更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新形势下,中非文化互鉴翻译研究有着更远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主旨报告(十五)
湖南大学宋丹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日本所藏林语堂〈红楼梦〉英译稿发现经过》。宋丹教授回顾了林语堂编译《红楼梦》的过程,介绍了自己在日本藏馆中发现林语堂《红楼梦》英译稿的经过以及后续所进行的整理研究工作,并指出该译稿对于进一步了解林语堂之于《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和翻译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主旨报告(十六)
陕西师范大学刘全国教授作了题为《林语堂的世界意识与文学书写》的报告。刘全国教授通过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辉煌的北京》《奇岛》等多部文学作品展现了其如何以全球视野透视中国、描写中国,建构出具有全球纵深的文学地理空间,并从全球文化坐标中解读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人物,建构一个融摄东西的文化空间和文化共同体,呈现出强烈的文学共同体意识和世界意识。
闭幕式
9月29日下午,研讨会闭幕式在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崇鋈楼学思堂举行。
大连外国语大学邓耀臣教授对此次会议作出总结。他充分肯定了各位专家学者基于“文明互鉴与文化交流”这一核心议题所作的重要分享。邓耀臣教授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新时代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新时代的新学者,大家应将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牢记于心,进行新思考、做出新研究,努力通过学术作品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进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至此,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顺利落下帷幕。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多样。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加强了跨学科、跨文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推广,开启了探索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篇章。
图片:黄赛阳 刘馨怡 文:梁卉宜 邵子涵 周鹏羽 吕子雨 审核:曹婷 发布:李丹